家装刚性需求减弱 看家居卖场如何破冰“求生”

无忧装饰建材网 www.51zsjc.com 2008-12-1 来源: 慧聪网 评论 0 条

核心提示:家居市场不景气,家居卖场几乎都在搞促销。建材超市内一家装饰公司的负责人说:“往年9月至11月份的业务量多于全年业务量的1/3,但是今年业绩一般,用平淡来形容毫不为过。”
    由于上游楼市的拖累,导致家居业装修的刚性需求持续减弱。“压力空前”,是大多数建材、家具商谈起眼下市场的感慨。
    家居市场不景气,家居卖场几乎都在搞促销。建材超市内一家装饰公司的负责人说:“往年9月至11月份的业务量多于全年业务量的1/3,但是今年业绩一般,用平淡来形容毫不为过。”在逆境中求生,成为眼下业内人士谈论最多的话题。
    业内人士透露,已有某些品牌的部分实力稍弱的代理商因为支撑不住转而投身其他行业。卖场内多家业户反映今年整体经营形势不好,部分员工的月薪已开始有所下降。大多数业内人士预计“现在或许还不是最坏的时候。”
    一家装饰公司的经理表示:“人们消费越来越理智,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的钱包捂得更紧了,装修自然要节省一些。消费者装修也倾向于简单化。”
    近几年,越开越大的家居卖场,以其超大规模和品类齐全曾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流。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气,各大家居卖场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但一致的呼声是:未雨绸缪才能“逆境求生”。
    “春节前结账”几乎是行业潜规则。许多商家面临的是,一方面,低迷的楼市现在还看不到回暖的迹象,如果继续经营下去,肯定还要亏得更多。但另一方面,“现在我还有不少欠款没有收回,因此还不敢关店。”
    行业中依然不乏各有高招的坚挺者。一位还在培育市场的墙体材料总代理表示,自己做的是环保产品,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小众”品牌,受市场冲击不大。她只是关闭了原来开在卖场外部的专卖店,把办公地点转入了卖场。“现在零售能做多少算多少,目标客户主要锁定较具实力的买主”,同时从专门店搬入卖场后,经营成本直线下降,她感觉轻松不少。市场低迷恰好是一次整合的良机。“该装修的还是要装修的。”坚信现在市场仍然存在刚性需求,“这类刚性需求对于商家来说就是机遇,就看淡季中生意怎么做了。”
    也有一些知名品牌不但没有放缓扩张的脚步,甚至有扩大“战局”的势头。他们表示:“市场低迷只是暂时的,所以布点仍然继续。即使市场低迷期稍长,这对于我们做连锁也是一个机会。”作为实力相对雄厚的连锁品牌,他们有信心“笑到最后”。
    省家具协会秘书长认为,国际采购商数量锐减,国际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对中国的家具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家具生产企业倒闭,受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提高等影响,原本稳定的国内市场受到牵连,而一些出口企业没有订单了,就开始转身拓展国内市场,或者谋求企业转型。这些出口企业普遍实力较强,他们转向国内市场,必将对原有的国内中小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并最终表现在市场销售终端上。
    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是企业从成立开始就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家具企业转型是整个行业都密切关注的事情。企业变革,是目前家具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外销企业在谈论到一些转型较早的企业时,都带着一种羡慕与钦佩的语气来评价,因为他们抢得时间优势。有识之士认为,企业转型不追求立竿见影,转得早还得转得巧。
    转型是否一转即灵?转得早,固然能抢占先机,然而,转型还需要一定的技巧。目前的内销市场正如套在钉帽上的螺丝钉,谁都想把它从钉帽中摘下来,但是,在摘取它之前,还得讲究方向与方法,以反方向旋转只会越套越紧,妄图不旋转就直接拔下,更是不动脑筋的表现。讲究巧干的人,在转动之前,就该对“螺丝钉”的构造有足够的了解,而非羡慕早接触的人就能早摘下。
    “早几年转型的企业,现在可能就没有这么痛苦了,因为,他们抢占了先机,比我们多出很多时间布局国内市场,但讲到底,没有好产品、好设计,即使转得早,也不一定能在国内市场站稳。”
    目前,转战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企业,对国内渠道的铺设,都选择了快速扩张战略,走大卖场、多开店的路。然而,走相同的路,结果却不尽相同。一些原来做外销做得非常出名的大企业,短期内在国内开上百家店,但是,几个月之后,却有一半的店经营不下去。如此开店,仅从面上扩张,反而使得企业进退两难;产品要做出品位,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产品定位,这是内销市场的特色。
    实木代表的是品牌档次,实木也成为产品转型的一个方向。但是,业内人士说,板式在很多年内依然是主力,至于实木是否能够代表企业的品牌档次,品牌看的是内涵,而不是看外表。简单地将板式转成实木,外人看这个产品时,只知道是转成实木了,却并不能让人感受到整体的提升。    
    所以先走一步,耐力不足,也不一定能走到终点。家具企业的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压哨起跑的企业,固然赢得先机,但是,观念决定行动,信念催生结果。每个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企业的走向。早转型的企业,只不过是占据了“天时地利”;巧转型的企业,则占据了“人和”。事在人为,转型,转到最后,或许还是那些拥有完善的企业内部机制、产品定位明确的企业。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良信息举报: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