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产业陷入增产不增利怪圈 台企成潜在对手

无忧装饰建材网 www.51zsjc.com 2010-11-1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评论 0 条

核心提示:得益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刺激彩电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市场。
    平板电视市场销量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外资品牌依靠上游优势快速拉低产品毛利率、台湾代工厂家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进军平板电视市场……努力重回巅峰的中国彩电业正经历一连串“黎明前的煎熬”。
    陷入“增产不增利”怪圈
    得益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刺激彩电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市场。
    市场调查机构D isplay Search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平板电视的销量将达4000万台,超越美国市场的39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视市场。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郝亚斌说,这来自于近两年来不断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平板电视纳入家电下乡范畴,加速了平板电视在中国在三、四级市场的普及。2010年10月,全国家电下乡实现销售额165 .9亿元,销售额居前三名的产品是彩电(50 .1亿元)、冰箱(49 .7亿 元)和热水器(17 .0亿元)。
    2010年年初,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全面拉开序幕,这对中国彩电业来说又是个好机会。截至2010年11月4日,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新家电销售2672万台,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在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彩电成为最受益的产品之一。不仅仅如此。今年年初,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彩电业发展的机遇再度摆在眼前。
    不过,中国彩电企业并没有从市场的大增长中获得高额利润。相反,近来多家彩电企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国内彩电企业利润普遍走低,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比如,T C L多媒体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亏损9 .91亿港元。
    事实上,“增产不增利”早已被业界公认为彩电业欢笑背后的隐忧,而郝亚斌认为这与在中国市场发生的价格战不无关系,“从传统C C F L电视到L E D电视、3D电视,再到现在的智能电视,价格战已经成为中外彩电企业展开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中国彩电业来说,另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平板电视市场规模增速正在明显放缓。国内市场调查机构奥维资讯的数据显示,从2004至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规模连续6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9年超过100%的大幅增长给市场增强了信心,也对未来保持超乐观的预期,但由于产品升级较慢和刺激政策,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10月27日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彩电业盘点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年彩电库存预计将达500万-600万台,高出正常库存1 .5倍的水平。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孙新果透露,今年我国彩电业生产规模“高开低走”的趋势明朗。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全国彩电产量8 3 6 0万台,同比增长7 .8 %,增速相比一 、二季度的40 .3%、16 .4%明显回落。
    显然,今年彩电企业的产销衔接已发生明显波动并带来较大的存货压力。
    台资企业成潜在对手
    中国大陆彩电企业的业绩不佳也与近来台资企业的新动向有关。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彩电业都把日韩企业当作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过,近来台资企业的一些动向表明,他们或许将是中国大陆彩电企业最有力的挑战者。
    11月9日,欧盟委员会批准荷兰电器巨头飞利浦公司把在中国市场的电视机品牌销售和市场开拓等业务出售给中国的冠捷科技集团。飞利浦正式淡出中国电视机领域。
    根据双方今年9月签署的协议,冠捷科技集团将取得中国市场上的飞利浦电视机品牌授权。在此之前,飞利浦还在北美、墨西哥和印度等市场签署了类似的电视机品牌授权。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飞利浦已经在全球淡出电视机业务。而对冠捷来说,收购飞利浦电视业务将使冠捷找到一个切入主流电视市场的突破点。不仅可以利用冠捷在代工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借助飞利浦成熟的渠道增加出货量,让冠捷跻身一线电视品牌的地位。
    无独有偶,台湾另一家代工巨头鸿海精密工业(通称富士康,含台湾奇美电子公司)今年7月6日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取得索尼斯洛伐克液晶组装厂股权,累计持股达90 .1%,交易价为3600万欧元。
    去年9月,鸿海还收购了索尼的墨西哥整机厂。据了解,位于斯洛伐克的尼特拉电视机制造厂曾是索尼旗下最现代化的电视机制造厂之一,而随着尼特拉电视机制造厂一同转让的,还有索尼销往欧洲市场的电视机制造合同。
    奥维咨询研究副总监赵茂军认为,台资企业此举势必对全球液晶电视制造产业产生影响。仅就中国市场来说,中国国内彩电企业将面临以下两大问题:一是中国企业将面临强大的产品出口压力。台资企业承接欧美、日韩的制造厂后将实现其发达国家液晶电视市场的覆盖,国内品牌势必将丧失现有或可能存在的国际品牌O E M 订单。二是,中国企业将面临外资品牌低成本竞争的压力。今年元旦以来外资品牌推行低价策略给国内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若外资品牌携手台资厂商展开合作,通过低价策略冲击国内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国内品牌势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
    事实上,这一问题已经显现,目前大陆彩电企业利润普遍下滑,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先前找中国大陆整机企业代工的日韩企业转战中国市场后,为了回避与中国品牌直接竞争,纷纷找我国台湾企业进行代工。
    彩电产业链尚未完善
    与大陆企业相比,台资企业拥有两大优势:一是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二是相对完善的平板电视产业体系。而后者一直是大陆彩电产业的薄弱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彩电业大而不强的最大的原因是仍未打通上游液晶面板这一重要环节,难以掌握液晶电视的定价权。而当初中国彩电业之所以能够傲立C R T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源于过去的成功经历,工信部做了这样的设想:“就像C R T时代国家立项建设八大彩管厂并对玻壳、电子枪、偏转线圈等彩管上游全线介入,政府也将全面完成液晶屏的全套产业布局。”
    在这样的产业构想下,俗称“5选2”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有望快速落地。
    今年初,在电子信息业振兴规划和彩电业振兴规划的鼓励下,合肥、广州、苏州、成都、南京五市向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递交了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材料,各地项目的技术、投资合作方分别为京东方、L G D、三星、富士康、夏普。
    出于产能调控的因素,上述5家最终仅有2家获批。有消息说,广州L G D 8 .5代线和三星苏州7 .5代线项目将最终胜出,京东方合肥项目和夏普南京项目则面临出局; 而富士康成都项目暂未能成行的部分原因在于,台湾地区对液晶面板赴大陆投 资相关政策限制。
    不过,虽然中国政府一再为中国彩电业展开上游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但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来说,中国彩电业想要复兴C R T的辉煌显然不是最为重要的,像日韩企业那样在经济危机中完成自己的产业调整才是当下之急。
    彩电产业的两大核心是音视频处理芯片和液晶模组,前者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数字电视的大脑,后者则是平板电视的心脏。如果不在这两项核心技术上辟新径,中国的彩电业将没有前途。然而就目前而言,本土家电企业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芯片领域的话语权十分困难。
    显然,这是一场全产业链的竞赛,也意味着挑战重重。现在的中国彩电业具备庞大内销市场和经济危机的时间差,缺失的是上游资源和国际市场地位。在这段时间内,仅仅做好国内市场还远远不够。不过,一旦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彩电业的复兴也将随之不远。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良信息举报: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