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家电卖场的商品更便宜?一些比价机构频频发布“货比三家”家电比价信息 ,以引导市民消费。但前天实地采访发现,个别机构发布的“货比三家”信息并不完全准确,有时甚至可能误导消费者。
专家提醒,买家电,消费者还是要实地比价,才能享受到真正实价。另外,购买大宗商品时,也不能光看家电价格 ,还要综合考虑卖场的品牌效应、售后服务水平等。
比价机构信息遭质疑
买家电千万别全信“比价格信息”
在网上搜索发现,某比价机构定期发布的“货比三家”信息,不少涉及家电商品。在上述比价结果中,新街口A家电商场的家电价格一直比同行高,差价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该机构最新一期的比价信息显示,A商场销售的一款彩电,标价比同行高出了3000元。
不过,有消费者对该比价机构的结果表示怀疑。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正是相信了该机构的比价信息,在一家商场里买了一款电视机,结果发现多花了数百元。“这种比价信息不是误导我们吗?”她质疑说。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在竞争充分、价格透明的家电零售行业,不同卖场的同一种商品究竟有着多大的差价?前天在新街口选取了A、B两家家电商场,随机选取了10种商品,进行了一番实地比价。
买家电最好多比较
据行家介绍,目前,家电产品最终定价有几种模式,一是厂家直接定价,不允许商家变更浮动;二是商家从厂家底价拿货后,商家加上自身利润再自行定价;三是商家、厂家共同商定价格。由于厂商合作关系亲疏、销售额大小等原因,不同卖场的家电价格确实会有所差别。
“消费者购买家电,最好实地比价,多跑几家卖场,才能得到实在价格。”他说。
另外,有关人士分析,市场经济的一大原则是充分竞争、价格放开,家电零售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竞争已很充分,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商家的商品价格有差别,服务水平也有高有低,消费者在比较价格的基础上,还要比较卖场的品牌效应、售后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