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泥产业并购的几个难点

无忧装饰建材网 www.51zsjc.com 2009-1-12 来源: 数字水泥网 评论 0 条

核心提示:我国水泥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分散,区域内对大企业不构成直接威胁,但不去掉,又对大企业行动形成掣肘,很难向上走。
    1月5日下午,记者访问了中技经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顾问郏力捷先生,听了其对水泥产业并购的高见。
    截止到2008年11月底,我国还有5,471家水泥企业。根据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至2010年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也就说,水泥企业数目将缩水近一半。这近2000家的水泥企业何去何从?
    而从大企业角度看,前几年的大企业争相布局已告一段落,并购重组逐渐进入视野。从行业自身特点来看,水泥产品不易储存性带来的运输半径小,使其具有极强的区域性。我国水泥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分散,区域内对大企业不构成直接威胁,但不去掉,又对大企业行动形成掣肘,很难向上走。
    因此,并购无疑是企业的战略发展途径之一。
    我国水泥产业真正的并购,应以拉法基整合西南市场为标志。这个世界第一水泥集团的进入,带来了对并购的新认识,带来了从市场层面做水泥的理念,也敲响了国内水泥产业的警钟。自此之后,国内水泥产业并购风起云涌,以两大央企为代表的大区域整合引领了我国水泥产业的并购方向。
    目前我国水泥产业并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参与者难:并购是一项复杂的项目,涉及到了利益补偿、法律程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水泥企业本身业务内容限制等,一般无法直接进行并购操作,需要引进中介机构,但中介机构不具备行业背景,进去的成本很高。
    2.行业文化:我国水泥企业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被并购是经营失败的表现。事实上,并购是企业的发展途径之一。一个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生命周期,如何在最后悬着合理的退出方式、以保护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家经营考虑的必然。
    3.企业体制:若水泥企业属国有企业,通过划拨等方式可以简化并购,但我国水泥产业中大部分企业属于私营企业,私有资产的并购转让中如何定价,如何寻求合理的利益补偿等的“账本”怎么算?
    4.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水泥产业并购应起到中间调节过度作用,动员目标企业以促成并购,并在过程中为其争取利益。
    如何寻求合适的并购对象,减少区域竞争对手,减少低层次产能扩张,形成利益协调(包括市场和资源)?如何寻求合适的退出时机与合理的利益补偿,实现双方共赢?在水泥产业并购操作中,行业背景与并购专业知识的充分结合至关重要,“用专业的心做产业的事”是水泥产业并购的宗旨。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良信息举报: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