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卖场标题诱人 消费者购买注意看内文

无忧装饰建材网 www.51zsjc.com 2011-9-22 来源: 大河报 评论 0 条

    各种宣传说法,时常让人摸不着头脑。许多尚属于法律规定的空白,或给商家留下可钻空子。
    1关键词 进口
    不乏有一些高端业主,在此时冲着洋货而来。卖场里、独立店面,都可以见许多牌子打着“100%进口”或“进口品牌”等宣传口号。进到店面咨询,商家的解释不一。采访中,记者先后在三家所谓的进口橱柜店面咨询,商家多自信热情地展示店内悬挂的各类进口“身份凭证”。然而,除了全部都是英文、法文等,凭证的名头也是五花
    八门,标准不一,难辨真伪。消费者李女士表示:“每个商家说起自己的产品,都非常像真的进口的,拿此标准去比对隔壁家的,又觉得是假的。商家这样做应该是在引导消费的人,用自己的标准去参照行业,可这明显有些说不过去。”
    都是为了“掩人耳目”
    实际商家只是进口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采用国内材料及技术生产,为了证明其进口的“真实性”,商家还能出具进口报关单及产地证明书,并承诺假一赔十,不由得你不信。如果买了此类假货,要想鉴别进口还是国产,讨回公道,你必须成为其公司员工,才能找到内幕。
    2关键词 历史最低折扣
    如果你去建材家居商圈走一通,一定会收到卫浴产品的宣传单,不少宣传单上写着“本次促销全场疯狂折扣历史最低”、“折扣低至3.8折”。同样的信息也可以在本地的装修网站上发现。记者分别体验了一次地板和瓷砖的“历史最低盛宴”,情况颇为类似。现场排队人山人海,不过询问记者排队前后的几位顾客,有些表示“这个牌子我之前看过,不管怎么都要买的,就过来了”“听说今天有限量版的礼品赠送,排排试试看。”长期滚爬在市场圈研究出些套路的理性一族表示:“事实上,折扣最低不代表价格最低。我曾经对比了3月15日和五一时的价格,对比某品牌不同时期相关促销信息,发现其五一节促销信息中,最低折扣也是3.8 折,不过是不同型号的产品促销。”
    历史最低折扣≠历史最低价格
    “由于卫浴产品不同,价格也难以比较。”某品牌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促销方面,厂家每次都会推出不同的特价产品,同一款式在短期内往往不会有类似的促销,以免有些顾客发现价差后要求退货。即使是销售人员,也很难发现“最低价格”究竟是多少,普通顾客更不用说了。
    3关键词 样品特价处理
    在某家居专卖店,可以看到一款美式沙发组合,样品价6万多元,原价16万多元;一张美式床,只要2000多元。消费者李先生说,因为买了超级低价的一款家具,也确实是超级便宜,却被整个套进去,最后也没有实惠多少,还白受挑选上的制约。单买一张美式双人床,价格为2580元。对比很多牌子的美式床,都在 6000~8000多元,太合算了。但买下来才发现,这床的颜色、纹理,太难找到搭配它的卧室衣柜、梳妆台和床头柜了。只能又回原卖场来配,可是不论怎么搞价,非特价的其他款,那标价真让人咋舌啊!“一对床头柜花了我6000元!衣柜近两万元,综合下来根本不便宜。可不买又不行,整个氛围都会被打乱。”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在选购样品时,首先要了解清楚是否可退换。因为许多样品长期摆放,难免会有一些磨损或是外表有划痕等,但许多商家均以“特价不退换” 为由拒绝更换。样品家具价格低廉虽然令人动心,但是个别商家推出的样品家具,实际上是库存家具而非样品。此时,消费者最好先看其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看此产品的具体生产时间,谨防买到“废品家具”。
    此外,消费者一定要仔细检查样品家具,比如外表是否受损、漆面是否脱落、外套是否较脏、框架和五金件是否完整等,确保功能以及外观符合要求后再付款。
    关键词 一线
    “……100多个一线品牌……10000余款精品家具。”这是一家具卖场在广告上刊登的内容。在某商场显眼处,“1000余个一线品牌团购会”的字样也是非常耀眼,再加上“史无前例”、“最低”、“签售”、“让利”等字样,让谁都要跃跃欲试了。可是,冲着品牌二字而去的消费者,恐怕又要失望了。
    曾经参加过某团购会的许小姐表示,她参加过一个号称“众多一线品牌”的团购会,可是“团”了一个下午,她发现所谓的一线品牌其实一个都没有。询问现场的导购员“有哪些一线品牌”,导购员也默然不语。大多导购员只是表示,所有的商品已经陈列在现场,无论是品牌还是价格,消费者都可以自选。
    “一线”没有标准
    专家表示,究竟“什么是‘一线品牌’?这一点在法律上很难界定,因此也难以认定这是商家的虚假广告”。河南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苏铭告诉记者,由于法律上并不存在“一线品牌”的概念,很多商家因此可以大钻空子。商家的文字游戏就和网络的标题党一样,只为吸引你的眼球,众多小卖场产品多为小品牌。现场的导购员是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指引服务,但是请各位消费者谨慎选择。据调查,大多数导购员为某个品牌销售,这样在购买时会故意引导消费者去选择某个品牌。另外专家也提醒消费者,一线品牌定义模糊,在法律上可以钻空子,售后维权有难度。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良信息举报:              ] [投诉建议]